什么是腦血栓? 腦血栓是指在顱內外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管壁發生病理性改變的基礎上,在血流緩慢、血液成分改變或血粘度增加等情況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而言。臨床上以偏癱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生于50歲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腦血栓病因: 主要的病因是因為 動脈粥樣硬化。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潰瘍,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纖維粘附于受損的粗糙的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壓下降、血流緩慢、血流量減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痙攣等情況影響下,血栓逐漸增大,最后導致動脈完全閉塞。糖尿病,高血脂癥和高血壓等可加速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腦血栓形成的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基底動脈下段、椎動脈上段,椎一基底動脈交界處,大腦中動脈主干,大腦后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等。其它病因有非特異動脈炎、鉤端螺旋體病、動脈瘤、膠原性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頭頸部外傷等。 腦血栓病理: 梗塞后的腦組織由于缺血缺氧發生軟化和壞死。病初6小時以內,肉眼尚見不到明顯病變:8小時至48小時,病變部位即出現明顯的腦腫脹,腦溝變窄,腦回扁平,腦灰白質界線不清;7~14天腦組織的軟化、壞死達到高峰,并開始液化。其后軟化和壞死組織被吞噬和清除,膠質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軟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復有時需要幾個月甚至1~2年。
本文鏈接 http://www.smallbatchrva.com/aspcms/news/2017-8-21/3212.html
上一篇免疫力低下怎樣調理? 下一篇肺結核的護理防治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