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節氣過后氣溫逐漸轉涼“陰氣漸重,凌而為露”,同時天氣也愈加干燥起來,早晚溫差逐步增大。呼吸道系統疾病、感冒、咳嗽等不良癥狀多發。那么,在這秋意漸寒的節氣中,我們又該如何進行養生呢? 多食清心食物防“秋燥”,多吃堿性食物驅“秋乏” 進入初秋,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民間百姓常說的“秋乏”,加上氣候干燥,人體很容易患上“秋燥”,因此,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大家,九月養生要注意合理飲食,調整睡眠,這樣既能防“秋燥”,還能解“秋乏”。李艷玲介紹,對付“秋燥”要多吃粥、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多食清心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梨、葡萄、香蕉、紅薯、菠菜、番茄、芹菜等。同時,睡好子午覺。為有效驅除“秋乏”,李艷玲建議,要保證充足睡眠,盡量早睡早起,同時中午最好能適度午睡;要保持飲食清淡,可多吃堿性食物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如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梨等,這些食物可以幫助人體消除疲勞;多到戶外走走,勤曬太陽,適當做些有氧運動,如散步、做操、爬山、慢跑等。 天氣漸涼小心疾病找上門 防涼:呼吸道疾病 雖然白天的氣溫仍可達三十多度,但夜晚仍會較涼,日夜溫差較大,若下雨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如果這時穿得過于裸露,冷空氣會刺激皮膚,人體因著涼而免疫力下降,無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現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等,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等問題。 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臥不可貪涼,撤掉涼席,關上窗戶和空調,換上長衣長褲入睡,將薄棉被備在床頭,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關節炎患者、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更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加減衣物。所謂“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濕邪:腸胃疾病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后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在夏季,人們為了防暑降溫,往往生食大量瓜果!疤鹈邸钡墓瞎咨,從而阻礙脾胃的運動消化功能。如果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則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應少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溫差:心腦血管疾病 秋季早晚溫差大。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急性事件來說,太冷太熱都是誘發因素。因此,在季節更替之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季節更替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可能需要調整治療方案,這是因為,夏天吃的藥和秋冬吃的藥量和藥效都有所不同。夏天熱,血管擴張,可能劑量較;而秋冬天氣轉冷,血管收縮,則需要增加劑量或根據病情換藥,要在醫生指導下更換,同時,注意休息,避免感冒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少吃海鮮防過敏 多吃山藥補肺腎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肺病科主任醫師李芳介紹說,白露節氣、氣管炎和哮喘等疾病容易復發,特別是對于那些體質容易過敏的人而言更要注意,在飲食上盡量少吃海鮮。吃海鮮易引起疾病,海鮮中含有過量組織胺會造成人身體不適,少數人因天生缺少分解組織胺的酵素,吃了現撈的新鮮魚或海鮮,就會引起過敏,甚至誘發哮喘,此外,海鮮大都性涼,白露時節溫度又較低,不適宜多吃,以免脾胃受涼,誘發胃潰瘍。 白露時節的適宜膳食有蓮子百合粥、銀杏雞丁、山藥等,這些飲食有清肺潤燥、止咳平喘、補養氣血、健脾補腎的功效。 香酥山藥 材料:鮮山藥500克,白糖125克,豆粉100克,植物油750克,醋、味精、淀粉、香油各適量。 做法:山藥洗凈,上鍋蒸熟,取出后去皮,切1寸長段,再一剖兩片,用刀拍扁。鍋燒熱倒入植物油,等 油燒至七成熱時,投入山藥,炸至發黃時撈出待用。另燒熱鍋,放入炸好的山藥,加糖和水兩勺,文火燒5、 6分鐘后,即轉武火,加醋、味精,淀粉勾芡,淋上香油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健脾胃,補肺腎。對于脾虛食少,肺虛咳嗽、氣喘者更為適合。 白露茶 愛喝茶的茶友們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適量飲用白露茶不僅可以補充水分,預防秋乏,清潔口腔,而且茶葉中的茶多酚可以增強微血管壁的韌性,同時具有抑菌效果。(津云健康 編輯李娜) 參考資料: 健康時報:白露到寒風來!天氣漸涼小心五大疾病找上門 中國中醫藥報:白露養生:少吃海鮮防過敏 多吃山藥補肺腎 新華網:多食清心食物防“秋燥”,多吃堿性食物驅“秋乏”
本文鏈接 http://www.smallbatchrva.com/aspcms/news/2016-2-21/2389.html
上一篇中東部氣溫驟降!女性“美麗凍人”最易凍出病 下一篇五聲對五臟 發怒愛喊肝火旺 根據聲音看健康
|